不以拙示人

來自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ofile.php?id=100006465933491&fref=ts

摘自: 《履三寶地 》,作者:鞭鼓生

古人云:「君子不以拙示人」。拙是自己的的愚癡處或不到處,修行人若放縱貪瞋癡,染穢身口意,便算是以拙示人。

蓮池大師曾警策出家人三十二條不祥事,這三十二條,條條均與貪瞋癡有關,茲特別列舉與瞋怒相關的七條於後:
一、佛前罵人,不祥。
二、法座上呵叱人,及輕口斥前賢錯謬,不祥。
三、當食罵人,不祥。
四、清晨罵詈人,不祥。
五、出言動輒麤重,令人難當受,不祥。
六、病中瞋怒服事人,不祥。
七、逢水旱等,怨恨天地,不祥。
大師認為這些行為會導致折福折壽,多遭殃咎,所以不祥。而諸多不祥中,特舉與瞋有關的幾條,乃是因為瞋的相狀較麤重,容易辨識,也就容易捨離。

出家人本來就事事整飭身心,處處會向心地法門。而在家人,身不出家,心可是要練習出家的。這分練習,可以由較容易的「戒瞋」做起。因此照大師所示七條,自然不能於惡色、惡味、惡言、一切違情境,起瞋惱心。當然理上是明明白白,可遇境逢緣,偏偏壓不住,忍不過,這種情境大師解釋說:「人有解有悟,此只是解而未悟。」想想原來煩惱起時,不知往內心覺照,是有解無悟,或甚至連解也沒有,豈不是愧煞人也?

慚愧之餘,總要想點辦法,雪公曾言:「假君子勝過真小人,畢竟假君子,不敢在眾人面前猖狂作惡。」這話不是在提倡作偽君子,而是認可他還有點善惡觀念。因為要調伏惡習氣,總是要一再地掙扎克服,若程度未到,姑且依世間力,時時在人前裝作不貪不瞋不癡之人,久而久之便能以法攝心,攝久了習慣成自然,因而生定發慧也未可知,如此一來,強似那人前人後猖狂作惡,徹徹底底的真小人。

當然修行不是做給人看,不是裝點門面的。可是,在眾目睽睽之下,看不見自己的不到處,任憑貪瞋癡率性而為,則獨處時,又如何能期待他居敬戒慎呢?所以古來戒律,講究威儀細行,獨居處眾,都有界畔,平素有個大眾威德在攝我,令我識得拙處,不敢示於人,最後再就認識的這拙處,作自家落實的修行工夫,豈不甚善哉!